根據維基百科:
算法/演算法/算則法(algorithm)為任何良定義的具體計算步驟的一個序列,常用於計算、資料處理和自動推理。
根據 HKDSE ICT 「宇宙最強」的教科書(因2009年至今,全港只有一套):
算法(algorithm)一組具體定義的步驟,以解決問題。
iGardener 老師忠告大家:
「盡信教科書不如無書;
盡信十年不更新的教科書好易輸!」
多看看書以外的資料吧!
Source: http://www.futurism.com
根據維基百科:
算法/演算法/算則法(algorithm)為任何良定義的具體計算步驟的一個序列,常用於計算、資料處理和自動推理。
根據 HKDSE ICT 「宇宙最強」的教科書(因2009年至今,全港只有一套):
算法(algorithm)一組具體定義的步驟,以解決問題。
iGardener 老師忠告大家:
「盡信教科書不如無書;
盡信十年不更新的教科書好易輸!」
多看看書以外的資料吧!
Source: http://www.futurism.com
各位,今天是 31/3 World Backup Day 世界備份日,iGardener 老師先和大家說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
所謂「能醫不自醫」,身為IT教師責任所在,iGardener 老師每天提醒親友、同事、學生要「備份!備份!備份!」,為他們安裝 NASW,自己卻心存僥倖,沒有為自己的儲存個人文件及家庭相片的 外置硬碟W 備份。
上星期開機時發覺 WindowsW 不見了D: 該硬碟,望望外置硬碟的LED燈閃得奇急,我的心跳比它閃得更急,唯有找IT手足D 幫助檢查。
從這教訓,更加親身體驗到失去個人及家庭寶貴回憶的「數碼首飾箱」的徬徨。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lost everything? from Sam Mularczyk on Vimeo.
天父可能體恤我的痛苦,在我上周六 (24/3) 出席一個工作坊,賜我一位前線中學資訊科技教育主任 Jimmy 老師,他是香港 Google for Education Teachers Network (GETN) 計劃統籌及香港少數的 Google Certified Trainer,這兩年推動香港中小學前線老師在教學上善用 Google 工具不遺餘力,是 iGardener 老師十分欣賞的同工。
當天他分享為學校重要數碼資源備份的重要性,傳達防範於未然是我們IT 老師的天職。
此外,我在工作坊聽到原來除了我每年 14/3 慶祝的 World Pi Day 之我外,原來還有31/3 World Backup Day 世界備份日。
世界備份日的創辦人 Ismail Jadun 正是由類似我的生活經驗發起了這活動,並且將日期訂於 4/1 愚人節前一天,除了引起大眾注意之外,也希望減低大家在愚人節因被整蠱而遺失數碼資料的風險。
根據 世界備份日官方網站:
最後,為了喚醒大眾對備份的重視,避免慘事發生,世界備份日官網底也提供了一份宣言,讓我們發表在社群網站上:
「I solemnly swear to backup my important documents and precious memories on March 31st.」
我在此鄭重宣示,將於 3/31 備份所有重要文件及珍貴回憶。
大家切記用外接硬碟、NAS或雲端儲存,把電腦、智能手機、平板裡的檔案複製一份複本,並且提醒親朋戚友、同工 – 母忘備份!
感恩我的萬能IT手足D能救回我的檔案及家庭相片,
也感恩從工作坊中認識了世界備份日!
iGardener 老師問學生,最基本的電腦輸入設備W是甚麼?絕大部份都懂答是鍵盤W keyboardW 。
自1870年代,幾乎所有的打字機都使用了鍵盤,並以左上角六個按鍵命名的QWERTYW佈局 (layout)。
當時華盛頓大學教授August Dvorak,對這種按鍵安排看不過眼,決心改革,因此他重新安排了按鍵如下:
Dvorak曾經對這款根據科學原理設計的新鍵盤寄予厚望,可惜最終它在市場上推翻QWERTY失敗,為甚麼?
最關鍵是Dvorak鍵盤是否比QWERTY 鍵盤更快?
是。
大概是5%。
總結而言,Dvorak 鍵盤挑戰QWERTY鍵盤失敗的真正原因:
ICT老師可以在課堂播放這影片,讓學生了解 Dvorak 鍵盤挑戰QWERTY鍵盤失敗的其中一個論述。
1997年回歸後,時任董姓特首已銳意推動香港數碼發展,除了拍板興建豪宅貝沙灣數碼港外,更「雷厲風行」推動資訊科技教育政策 ,
-> 由全民學校 ED1,2,3 到 ITED4;
-> 由全民教師 BIT 到 AIT;
-> 由全民學生喪學 Flash 到全民學生喪玩 STEM,
廿年過去,歷盡三四個特首朝代,電子學習成果如何?
大家看看剛剛由 Fujitsu 公佈的《The Road to Digital Learning》* 研究報告的發現吧!
研究結果指僅有少於一半的學生或教師在數碼知識方面,表現「優異」或「良好」。
iGardener 老師經歷過不同年代的 IT 教育發展,見過不少真心或假意的IT高人,對此報告結果自然不表意外。
今天且不討論第四點硬件部份,先談談「人件」教師方面,近日有媒體用 《反映未來香港 IT 發展?不足一半教師在數碼知識方面表現合格!》 作為標題,我的前線經驗告訴自己,絕對不是!
教師在數碼知識方面不止表現合格,而且「不斷進步」,不信?看看以下情境吧!
「話說有間學校,有一堆富經驗的老師,閒時都在教員室高聲及興奮地展示最新新買 iPhone 及Apple Watch 的型號及功能,互相交流影相、親子、旅遊、投資等各類 apps 資訊;
StockSnap / Pixabay
而同一堆老師,在學校教師發展日討論電子學習時,卻茫茫然般,自居「電腦白痴」,說「不知如何開展?」,「IT 組支援不足」云云。
(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以上故事,相信在香港的學校絕不陌生,其實今天新晉教師已是Digital Native 一代;有經驗老師亦在智能電話年代,亦已身為父母,一定購買及學習使用不少先進數碼產品,為子女及家庭拍攝生活片段,透過社交網絡分享,這些數碼知識及技術皆可以輕易轉移至教學上。
香港教師在數碼知識表現固然合格有餘,問題是:「他們是否願意將數碼知識及技術,從個人及家庭層面,轉化至應用於教學上,讓自己的教師專業與時並進?與家同步?」
從「不足一半教師在數碼知識方面表現合格」這些調查表面結果,精靈的讀者應該明白問題的核心究竟在那裡。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獻給每間學校總有幾個「戴 Apple watch」 又自謙「電腦白痴」的教育同工,共勉之!
如果大家對「不足一半教師在數碼知識方面表現合格」有何意見,歡迎留言。
* Source: http://www.fujitsu.com/hk/about/resources/news/press-releases/chi/2017/1211.html
iGardener 老師撰寫此文時,腦海記著這首經得時間洗禮的雋永情歌:
此刻忽然「夕爺上身」,為同樣經得時間洗禮的電腦儲存媒體,改了一點點歌詞:
誰說,「電腦磁帶」片刻變陳舊?
全為我「數據」亦停留,
因我,身邊有「 IBM及SONY 」緊握我的手,
「數據」,誰說永不會長壽?
陪著你一生到白頭,
都能,把「擊擊」「 數據」「 儲」得通透,
陪著你走,一生一世也不分~
真的,誰說電腦磁帶已經落後?它們絕對是電腦界的「小強」,打不死的。
// 磁帶儲存彷彿在日常生活中消失已久,但其實它仍然為人們服務。隨著 IBM 及 Sony Storage Media Solutions 的研究取得突破,1平方英寸的新型磁帶,儲存容量將達到201 gigabit,將舊有記錄提高將近 1 倍。…..IBM 現有的目標,是將 330TB 的資料全放在 1 盒磁帶上。雖然這個目標尚未完成,但據 IBM 的磁帶科學家 Mark Lantz 博士指,當他們完成上述的目標後,才會將新型磁帶推出市面。//
原文連結: https://unwire.hk/2018/02/12/ibm-new-tape/notebook/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