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乎教育局和我們校本的電子學習策略,有沒有具備以下的四個範疇呢?
Category: 電子學習前線系列 e-learning in HK
電子學習前線系列eLearning in HK (8) – 又來一個課程為本學與教資源庫?Don’t re-invent the wheel
農曆年假後,一直忙製作成績表,上周五上午完成工作後,便帶著疲累的身驅,趕到九龍塘教育局出席一個名為「課程為本學與教資源庫」的簡介會, 對資訊科技教育組舉辦的這個「簡介會」期望實在不高,只想看看這次有甚麼「新猷」。
準時兩時趕到,喘著氣坐下來,看看簡介會時間表,兩時至兩時半登記?早知午飯不用太狼吞虎嚥了!
好了,像紅館的演唱會一樣,「諮詢會」遲半小時兩時半開始,其實都是另一個(another)網上平台的發佈會,首先當然是由官府代表致詞,謂這是第三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計劃之一項工作,看他的介紹,「課程為本學與教資源庫」之所以「課程為本」是:
- 根據各科課程的題目作架構
- 由科目專家(即借調老師)負責整理
- 由政府出面處理版權問題
越聽越熟,這不就正是教育城已經面世接近十年的教學資源庫?看看2002年起已經建立的資源庫的官方簡介:
本資源庫按不同的學習領域、階段及主題分類,教師可透過多元化的搜尋器尋找合適的資源;亦可分享和增潤資源,就個別資源評分及提出意見,協助優化資源,共建教學資源庫。
作為前線老師和納稅人,我覺得資訊科技教育組這「另一個(another)課程為本學與教資源庫」是一個re-inventing the wheel的活生生例子,原因:
Continue reading 電子學習前線系列eLearning in HK (8) – 又來一個課程為本學與教資源庫?Don’t re-invent the wheel電子學習前線系列eLearning in HK (7) – 我們認識幾多Web 2.0的服務呢?
電子學習前線系列eLearning in HK (6) – 範式轉移的土壤已在眼前,一起播種吧!
(蒙香港教育城邀請,園丁2010年3月起於《教城網誌 EdBlog – 電子學習多聲道》內撰寫文章,教城原文按此)
從1998年開始資訊科技教育至今,學界不斷強調「學習者為本的範式轉向」(learner-based paradigm shift),即由教師為本的教學法,轉化成學生為本的教學法,多年來都好像霧裡看花,被視為夢想、願景、甚至是學與教上的烏托邦。
隨著近年互聯網頻寬的釋放及web 2.0甚至3.0的網絡服務的普及,學生已經習慣使用簡單的網頁瀏覽器,馳騁在網絡的超級公路,嘗試各種方法,解決生活上的各種問題,我們前線教師只要細察,便會發現「學習者為本的範式轉向」,已經植根於網絡的土壤了。
讓筆者稍為介紹一下吧:
- 搜尋/篩選資料
學生已懂得使用不同的搜尋引擎(search engines)或wiki,搜尋並比較資料,整理成可用的研習原料 - 協作
學生熱衷的討論區(forum)、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本身已是幾個很成熟的多用戶協作工具 - 發表成果
學生透過網誌(blogs)、微博(microblogs)及社交網絡,大大增加發放資訊的即時性和互動性,直接強化學生發表的意欲 - 學習社群
學生習慣各討論區的版規和社交網絡的各個群組,其實都是獨立的學習社群
面對這塊學田,我們前線老師不需視之為洪水猛獸,避之禁之;反而要把握電子學習所帶來的機遇,運用我們的專業智慧,像耕種一樣,將學生常用的web 2.0服務轉化為具教育效益的活動。
在漫長而痛苦的過程中,要相信學生能夠透過鍛鍊,自我完善學習策略,成為真真正正「學會學習」的年青人!
電子學習前線系列eLearning in HK (4) – 數碼隔膜篇
- 會否考慮將互聯網服務費用納入學校書簿津貼計劃的資助範圍,以縮窄數碼隔膜;若否,原因為何;及
- 政府如何幫助來自低收入家庭且家中沒有電腦及上網設施的中小學學生透過電子課本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