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存媒體演變歷史 (Storage Media History) (13) – 「3-2-1 備份法」響應 31/3 世界備份日(World Backup Day)

各位,今天是 31/3  World Backup Day 世界備份日,iGardener 老師先和大家說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

所謂「能醫不自醫」,身為IT教師責任所在,iGardener 老師每天提醒親友、同事、學生要「備份!備份!備份!」,為他們安裝 NASW,自己卻心存僥倖,沒有為自己的儲存個人文件及家庭相片的 外置硬碟W 備份。

上星期開機時發覺 WindowsW 不見了D: 該硬碟,望望外置硬碟的LED燈閃得奇急,我的心跳比它閃得更急,唯有找IT手足D 幫助檢查。

從這教訓,更加親身體驗到失去個人及家庭寶貴回憶的「數碼首飾箱」的徬徨。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lost everything? from Sam Mularczyk on Vimeo.

天父可能體恤我的痛苦,在我上周六 (24/3) 出席一個工作坊,賜我一位前線中學資訊科技教育主任 Jimmy 老師,他是香港 Google for Education Teachers Network (GETN) 計劃統籌及香港少數的 Google Certified Trainer,這兩年推動香港中小學前線老師在教學上善用 Google 工具不遺餘力,是 iGardener 老師十分欣賞的同工。

圖為香港GETN計劃統籌及Google Certified Trainer Jimmy Sir

當天他分享為學校重要數碼資源備份的重要性,傳達防範於未然是我們IT 老師的天職。

此外,我在工作坊聽到原來除了我每年 14/3 慶祝的 World Pi Day 之我外,原來還有31/3 World Backup Day 世界備份日

世界備份日的創辦人 Ismail Jadun 正是由類似我的生活經驗發起了這活動,並且將日期訂於 4/1 愚人節前一天,除了引起大眾注意之外,也希望減低大家在愚人節因被整蠱而遺失數碼資料的風險。

根據 世界備份日官方網站

  • 全世界每分鐘有 113 部手機遺失
  • 29% 意外受損
  • 每個月 10 台電腦中就有 1 部感染病毒
  • 30% 的人從不備份

何謂3-2-1 備份法」?

  • 最少要有三份備份,每個檔案最少複製多兩份
  • 使用至少兩種不同儲存媒體存放(例如硬碟+光碟+雲端儲存空間)
  • 其中一份備份更要存放於常用電腦以外的地點,即使罕有發生天災人禍,至少仍有一份備份能作「死剩種」

最後,為了喚醒大眾對備份的重視,避免慘事發生,世界備份日官網底也提供了一份宣言,讓我們發表在社群網站上:

I solemnly swear to backup my important documents and precious memories on March 31st.

我在此鄭重宣示,將於 3/31 備份所有重要文件及珍貴回憶。

大家切記用外接硬碟、NAS或雲端儲存,把電腦、智能手機、平板裡的檔案複製一份複本,並且提醒親朋戚友、同工 – 母忘備份!

後記:

感恩我的萬能IT手足D能救回我的檔案及家庭相片,

也感恩從工作坊中認識了世界備份日

電子學習前線系列 e-learning in HK (10) – 解構「不足一半香港教師數碼知識表現合格」之謎(上)

1997年回歸後,時任董姓特首已銳意推動香港數碼發展,除了拍板興建豪宅貝沙灣數碼港外,更「雷厲風行」推動資訊科技教育政策

-> 由全民學校 ED1,2,3 到 ITED4;

-> 由全民教師 BIT 到 AIT;

-> 由全民學生喪學 Flash 到全民學生喪玩 STEM,

廿年過去,歷盡三四個特首朝代,電子學習成果如何?

大家看看剛剛由 Fujitsu 公佈的《The Road to Digital Learning》* 研究報告的發現吧!

研究結果指僅有少於一半的學生或教師在數碼知識方面,表現「優異」或「良好」。

1. Fujitsu The Road to Digital Learning》研究報告可信嗎?

Source: fujitsu.com
  • 調查由獨立研究機構進行
  • 2017 年 3 月及 4 月
  • 以電話和面談的形式進行
  • 訪問了 600餘受訪者
    • 澳洲、德國、香港、印尼、泰國、英國和美國共 7 個國家
    • 公立及私立小學、中學及大學/專上教育機構
  • 訪問教育機構的 IT 領導者
    • 數碼方面的願景
    • 面臨的挑戰
    • 面臨的機遇
    • IT支出的優先次序

2. Fujitsu The Road to Digital Learning》研究報告結果如何?

  1. 數碼化正在推動教育界深度轉型中
  2. 大部份小學、中學和大學正努力準備迎接這轉變
  3. 電子教學基礎的三個重要元素包括:
    • 適當的連接
    • 安全的網絡
    • 簡單且健全的設備
  4. 94% 在香港擁有領導團隊的教育機構專注於電子教學,當中:
    • 90% 的受訪者投放資源於無線網絡
    • 82% 投資於二合一的設備或手提電腦
    • 79% 則投資於平板電腦
  5. 調查結果顯示,電子教學在香港漸趨重要,工作重點是網絡連接、設備購置和資訊保安
  6. 值得學界警惕的是:
    • 66% 的受訪者關注資訊科技的資源有限
    • 少於50%的學生或教師在數碼知識方面表現「優異」或「良好」。

3. iGardener 老師的前線看法

iGardener 老師經歷過不同年代的 IT 教育發展,見過不少真心或假意的IT高人,對此報告結果自然不表意外。

今天且不討論第四點硬件部份,先談談「人件」教師方面,近日有媒體用 《反映未來香港 IT 發展?不足一半教師在數碼知識方面表現合格!》 作為標題,我的前線經驗告訴自己,絕對不是!

教師在數碼知識方面不止表現合格,而且「不斷進步」,不信?看看以下情境吧!

「話說有間學校,有一堆富經驗的老師,閒時都在教員室高聲及興奮地展示最新新買 iPhone Apple Watch 的型號及功能,互相交流影相、親子、旅遊、投資等各類 apps 資訊;

StockSnap / Pixabay

而同一堆老師,在學校教師發展日討論電子學習時,卻茫茫然般,自居「電腦白痴」,說「不知如何開展?」,「IT 組支援不足」云云。

(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以上故事,相信在香港的學校絕不陌生,其實今天新晉教師已是Digital Native 一代;有經驗老師亦在智能電話年代,亦已身為父母,一定購買及學習使用不少先進數碼產品,為子女及家庭拍攝生活片段,透過社交網絡分享,這些數碼知識及技術皆可以輕易轉移至教學上。

香港教師在數碼知識表現固然合格有餘,問題是:「他們是否願意將數碼知識及技術,從個人及家庭層面,轉化至應用於教學上,讓自己的教師專業與時並進?與家同步?」

從「不足一半教師在數碼知識方面表現合格」這些調查表面結果,精靈的讀者應該明白問題的核心究竟在那裡。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獻給每間學校總有幾個「戴 Apple watch」 又自謙「電腦白痴」的教育同工,共勉之!

如果大家對「不足一半教師在數碼知識方面表現合格」有何意見,歡迎留言。

* Source: http://www.fujitsu.com/hk/about/resources/news/press-releases/chi/2017/1211.html

儲存媒體演變歷史 (Storage Media History) (11) – IBM 及 Sony 新型磁帶每盒存放330TB數據,誰說我out?

iGardener 老師撰寫此文時,腦海記著這首經得時間洗禮的雋永情歌:

此刻忽然「夕爺上身」,為同樣經得時間洗禮的電腦儲存媒體,改了一點點歌詞:

誰說,「電腦磁帶」片刻變陳舊?
全為我「數據」亦停留,
因我,身邊有「 IBM及SONY 」緊握我的手,

「數據」,誰說永不會長壽?
陪著你一生到白頭,
都能,把「擊擊」「 數據」「 儲」得通透,

陪著你走,一生一世也不分~

真的,誰說電腦磁帶已經落後?它們絕對是電腦界的「小強」,打不死的。

// 磁帶儲存彷彿在日常生活中消失已久,但其實它仍然為人們服務。隨著 IBM 及 Sony Storage Media Solutions 的研究取得突破,1平方英寸的新型磁帶,儲存容量將達到201 gigabit,將舊有記錄提高將近 1 倍。…..IBM 現有的目標,是將 330TB 的資料全放在 1 盒磁帶上。雖然這個目標尚未完成,但據 IBM 的磁帶科學家 Mark Lantz 博士指,當他們完成上述的目標後,才會將新型磁帶推出市面。//

原文連結: https://unwire.hk/2018/02/12/ibm-new-tape/notebook/

(待續……)

運算思維及程式編寫學習系列 (8) – 佛門也AI!給學生看看「智能佛珠」與「智能盆栽」

在全球科技,只要有市場或好點子,公司就會花因人力物力去研發,何須像香港的高智官員般,花幾百億港元公帑盈餘補貼一個「自命金蛋卻是名不符實」的地方?

看看最近佛門也走上AI 的大道,台灣 AcerW 及日本 TDKW 分別為宗教界研發智能產品,令佛門更貼近科技,分別是:

1. Acer 智能佛珠(Leap Beads) – 穿戴式裝置

據報 Acer 宏碁做早有與宗教界合作的經驗,今次更嘗試在佛珠上運用科技,剛發表了「Acer 智能佛珠(Leap Beads)」的「高科技穿戴式裝置」。

佛珠硬件:

  • 1顆直徑 2cm,具備電路的主珠
  • 13 顆 1.5cm 的子珠所組成
  • 崖柏或紫檀做為木料材料

軟件及功能:

  • 一般運動手帶的計步
  • 睡眠記錄
  • 非一般的是,轉動念珠時的次數

Leap Beads App 功能:

  • 顯示每天的靜修時數與念珠轉動
  • 「修課」模式:
    • 選擇誦經內容和迴向對象
    • 設定自然環境音,設定屬於自己的念經環境
    • 設定次數或是時間長度
    • 念珠就會震動提醒
  • 群組與同好分享互動,設定共同目標。

此佛珠預計本月中上市,「結緣價」 約HK$1,000 (NT$3,888),公司更可與宗教團體商談度身訂造軟體和硬體呢。

Source: https://chinese.engadget.com/2018/03/02/acer-leap-beads/

2. TDK 智能盆栽(BonsAI) – 人工智能W

TDK 以前是磁帝一哥,近年日本的 AI 發展快速,TDK 也向這方向發展,最近,推出了 「BonsAI」AI 盆栽的概念影片,十分獨特。

AI 盆栽資料:

  • 重達 20 公斤
  • 可自行移動
  • 與人心靈對談

這盆栽外表儘管不突出,科技重點在盆栽基座設置很多先進裝置:

  • 相機
  • 揚聲器
  • 太陽能電池
  • 無線供電裝置
  • 摩打
  • 控制對話功能的微電腦
  • 測定土壤水分的感測器
  • 修正移動時傾斜角度等狀況的 9 個移動控制感測器
  • 等,總重量超過 20 公斤。這樣的盆栽

到底能做什麼呢?睇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orTP2be1Ws

「BonsAI」的《寺院篇》影片見到一休和尚晚年居住的京都寺院「酬恩庵(一休寺)」中,BonsAI 與僧侶一同行走於方丈庭園前。

  • 缺水時,BonsAI 以閃燈告知缺水訊息,並會自動移動前往水源
  • 曬太陽時,會自行移動到陽光充足的地方
  • AI 盆栽亦在寺院中移動自如,還跟和尚對話,大談人生道理
  • 當凡人陷入困境時,BonsAI 更會擔任如「師父」一般的心靈導師,開導一番。

Source: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8/03/06/japan-self-moving-plant-ai/

運算思維及程式編寫學習系列 (6) – AI 真的已取代記者?冬奧機械記者「一秒發稿」!

Image credit: http://www.korea.net

// 機械人取出人類記者曾用過的字眼及句子,直接從國際奧委會收取賽事即時資料,完成稿件後,通過詞彙重置和驗證流程,修改不自然或錯誤的句子,最終刊登的文章不會較人類記者遜色。//

智能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工智能W(AI)會否如科技電影情節般取代人類?

這回輪到記者行業了,韓聯社W 在南韓 平昌冬季奧運會W 中,採用「機械人記者」進行「採訪」,全自動化寫稿及發稿,當比賽結束後,由收集數據、撰稿到發稿至韓聯社W網站,只消一至兩秒,近乎零時差,比人類記者更勝一籌?

當作通識科的分析,比起人類記者朋友,「機械人記者」除了撰稿發稿快,另一優點是可不分晝夜 7×24 工作,而且寫稿時絕對不會帶有主觀偏見。

而且,韓聯社去年已開始訓練機械人撰寫 英超足球聯賽W 的稿件,為今次冬奧熱身了!

「機械人記者」為本屆冬奧撰稿的內容,主要是:

  • 全部15個比賽項目報道
  • 專責
  • 賽事日程
  • 變更資訊
  • 獎牌榜
  • 排名
  • 新紀錄

原文連結:http://startupbeat.hkej.com/?p=55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