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回歸後,時任董姓特首已銳意推動香港數碼發展,除了拍板興建豪宅貝沙灣數碼港外,更「雷厲風行」推動資訊科技教育政策 ,
-> 由全民學校 ED1,2,3 到 ITED4;
-> 由全民教師 BIT 到 AIT;
-> 由全民學生喪學 Flash 到全民學生喪玩 STEM,
廿年過去,歷盡三四個特首朝代,電子學習成果如何?
大家看看剛剛由 Fujitsu 公佈的《The Road to Digital Learning》* 研究報告的發現吧!
研究結果指僅有少於一半的學生或教師在數碼知識方面,表現「優異」或「良好」。
1. Fujitsu 《The Road to Digital Learning》研究報告可信嗎?

- 調查由獨立研究機構進行
- 2017 年 3 月及 4 月
- 以電話和面談的形式進行
- 訪問了 600餘受訪者
- 澳洲、德國、香港、印尼、泰國、英國和美國共 7 個國家
- 公立及私立小學、中學及大學/專上教育機構
- 訪問教育機構的 IT 領導者
- 數碼方面的願景
- 面臨的挑戰
- 面臨的機遇
- IT支出的優先次序
2. Fujitsu 《The Road to Digital Learning》研究報告結果如何?
- 數碼化正在推動教育界深度轉型中
- 大部份小學、中學和大學正努力準備迎接這轉變
- 電子教學基礎的三個重要元素包括:
- 適當的連接
- 安全的網絡
- 簡單且健全的設備
- 94% 在香港擁有領導團隊的教育機構專注於電子教學,當中:
- 90% 的受訪者投放資源於無線網絡
- 82% 投資於二合一的設備或手提電腦
- 79% 則投資於平板電腦
- 調查結果顯示,電子教學在香港漸趨重要,工作重點是網絡連接、設備購置和資訊保安
- 值得學界警惕的是:
- 66% 的受訪者關注資訊科技的資源有限
- 少於50%的學生或教師在數碼知識方面表現「優異」或「良好」。
3. iGardener 老師的前線看法
iGardener 老師經歷過不同年代的 IT 教育發展,見過不少真心或假意的IT高人,對此報告結果自然不表意外。
今天且不討論第四點硬件部份,先談談「人件」教師方面,近日有媒體用 《反映未來香港 IT 發展?不足一半教師在數碼知識方面表現合格!》 作為標題,我的前線經驗告訴自己,絕對不是!
教師在數碼知識方面不止表現合格,而且「不斷進步」,不信?看看以下情境吧!
「話說有間學校,有一堆富經驗的老師,閒時都在教員室高聲及興奮地展示最新新買 iPhone 及Apple Watch 的型號及功能,互相交流影相、親子、旅遊、投資等各類 apps 資訊;
StockSnap / Pixabay
而同一堆老師,在學校教師發展日討論電子學習時,卻茫茫然般,自居「電腦白痴」,說「不知如何開展?」,「IT 組支援不足」云云。
(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以上故事,相信在香港的學校絕不陌生,其實今天新晉教師已是Digital Native 一代;有經驗老師亦在智能電話年代,亦已身為父母,一定購買及學習使用不少先進數碼產品,為子女及家庭拍攝生活片段,透過社交網絡分享,這些數碼知識及技術皆可以輕易轉移至教學上。
香港教師在數碼知識表現固然合格有餘,問題是:「他們是否願意將數碼知識及技術,從個人及家庭層面,轉化至應用於教學上,讓自己的教師專業與時並進?與家同步?」
從「不足一半教師在數碼知識方面表現合格」這些調查表面結果,精靈的讀者應該明白問題的核心究竟在那裡。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獻給每間學校總有幾個「戴 Apple watch」 又自謙「電腦白痴」的教育同工,共勉之!
如果大家對「不足一半教師在數碼知識方面表現合格」有何意見,歡迎留言。
* Source: http://www.fujitsu.com/hk/about/resources/news/press-releases/chi/2017/1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