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創「追趕」之旅正式啟動!
本學年小學各派了十萬,中學也派了廿萬,各位不要說政府只懂派錢給學校啊!
政府還為每間學校「精心」設計了一系列的「為中學課程領導和中層管理人員而設的STEM教育進深培訓課程」 (Intensive Training Program),學期初已要求每間學校交出一張「1副校+3科頭」的「STEM 四人組」名單,本學年12小時的進深課程正式開始,且看有甚麼睇頭?
在未來兩至三個學年,局分五個不同回合,各舉辦約十個場次的進深培訓課程。
「1副校+3科頭」需要每場次由 4節 x 3 小時課節組成,總課時為 12 小時。
課程模式?講座啦、工作坊啦、經驗分享啦,不意外。
乍暖還寒的天氣下,坐在沒冷氣巴士上,前往沙福的途上,心情和天氣同樣翳悶。
迫在坐無虛席的西大堂中,和上年參觀STEM翹楚一樣,心又有所感,即時又拿起 iPhone ,打開 WordPress iOS apps,拍拍演唱會盛況,寫下隨想幾句:
1. 看看三小時「溫單」(rundown):
高級官講兩句開場白-> 中級官講四句自己從未實踐的理論 -> 學界翹楚講八句經驗分享-> Q & A
很熟識的套路,局如此安排3小時溫單,時間真易過!
iGardener 老師將2018年的STEM演唱會程序,和廿年前1998年 ITEd 簡介會的比較,有無分別?
局要求學校課堂與時並進,他們自己的演唱會安排做到嗎?
2. 中級官講自己從未實踐過的理論:
3. 三位不同KLA 的中級官親身示範「亞洲人很難搞跨科協作」:
局要學校較搞STEM 要不分KLA,融合不同科元素,打破科際壁壘云云。
但他們自己又如何?局方數,理,科技三KLA的課程專家一起在台上,顯然未見默契,你推我讓,如何在數百前線同工面前以身作則?
局三個組的人在規劃及推行STEM時,也不能表現跨組的合作,怎可期望學校會出現這教育烏托邦?
這再次引證 iGardener 老師多次表達:「亞洲人很難搞跨科協作」。
4. 學界翹楚經驗分享:
如果五月天開演唱會,表演嘉賓演唱時間佔7成,早已被憤怒的觀眾割椅了!
偏偏局舉辦的演唱會,嘉賓學校分享往往成為主角,而且還有三個實質主角!
我再說一次「局如此安排3小時溫單(rundown),時間真易過!」
坐在觀眾的我看翹楚分享,心裡只想起地產經紀教落,買樓只有三個原則:
- Location,
- Location,
- and Location!
學校要從官視野中的STEM 跑出,同樣只有三個原則:
- Connection,
- Connection,
- and Connection!
有些機會,有些經驗,不是前線老師聽得多,就可以「複製貼上」自己學校的。
有時真的感嘆,局方能否找一些實戰經驗可 replicate 的學校分享?
是否香港沒有如此學校,致局找不到?
還是有人怠懶,但求就手?
兩者都是悲哀!
5. 「人人過關,個個培訓」的 STEM 偽浪潮:
「老懂」年代 BIT, UIT, AIT 的怨氣仍未消散,STEM教育進深培訓課程根本就是上述培訓的復刻版。
校校交人,報讀12小時課程,哪怕大家帶著軀殼上堂,效能如何,當天出席的觀眾自心裡有數。
三年後,除了向外表示全港學校已經有錢及接受STEM培訓之外,局方對香港推STEM 有甚麼實際和貼地的良方?
話明係隨想,iGardener 老師當然好主觀,當然好武斷,有意以 STEM 學理說服 iGardener 的,歡迎留言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