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輸入設備演變教學系列 (Computer Input Devices Evolution) (19) – [防疫付款] Amazon 推出掌紋掃描付款系統「Amazon One」

如果 ICT 考試問生物特徵認證,學生們記得邊幾樣?

TouchID?FaceID?

呢啲都係業商業辭彙,唔係考試辭彙,多數攞唔到分架!

今天分享 Amazon 新推出的掌紋掃描系統「Amazon One」,歡迎 ICT 老師介紹給學生。

Continue reading 電腦輸入設備演變教學系列 (Computer Input Devices Evolution) (19) – [防疫付款] Amazon 推出掌紋掃描付款系統「Amazon One」

電腦輸入設備演變教學系列 (Computer Input Devices Evolution) (18) – 懷念「複製、貼上之父」電腦科學家 Larry Tesler

發明複製 (copy) / 剪下(cut) / 貼上(paste) 功能的電腦科學家 Larry Tesler 於2020年2月16日去世,享年74歲。

很多 Microsoft fans 以為 copy & paste 是 Bill Gates 在 Windows 發明,其實是參考 Steve Jobs 的Macintosh 系統;

Continue reading 電腦輸入設備演變教學系列 (Computer Input Devices Evolution) (18) – 懷念「複製、貼上之父」電腦科學家 Larry Tesler

電腦輸入設備演變教學系列 (Computer Input Devices Evolution) (17) – [50週年]「滑鼠之父」與 「演示之母」,影響個人電腦科技比 Steve Jobs 更深遠

平時的星期天,iGardener老師一般會輕鬆一點,

閑寫一篇又懶又爛 gag 的小品,美其名集合稱為 ICT教學開懷篇

今天我捱夜也要額外要多寫一篇,因為 2018年12月9日是值得記念 Douglas Engelbart 的一天。

1. 誰是 Douglas Engelbart?

Douglas Carl EngelbartW (1925 – 2013) 是美國工程師及發明家,

一般電腦科教科書最認識 Engelbart 的,是他發明了滑鼠,在 60 年代初,在參加一個會議時,隨手掏出了筆記簿,畫了一種在底部使用兩個互相垂直的輪子滾動,用來追蹤動作的設備草圖,這便是滑鼠的概念圖。

1964 年,Engelbart 改善這種設備的構思,並動手製作出了原型,這是世界上第一支滑鼠。

2. 滑鼠之父而已?

很多 ICT師生只認識 Douglas Engelbart 是發明滑鼠的工程師,

等如認識畫家 梵高W Vincent van GoghW 只有一幅驚世鉅作 The Starry NightW  一樣膚淺,

滑鼠只是 Engelbart 發明的其中一件工具,目的是體現「人機互動」的先驅構思,他開發了:

  • 超文本系統 hypertext
  • 網絡電腦 network computers
  • 圖形用戶界面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GUI)

他在個人電腦革命中角色實在顯赫,他的研究革新了人機介面,

對後世科技界包括 Steve Jobs 影響深遠。

3. 五十年前的今天發生甚麼大事?

五十年前的今天,即1968年12月9日,在2000多名目瞪口呆的電腦工程師面前,

Engelbart 坐在舞台上的電腦桌前,桌上只有電腦顯示器、鍵盤、滑鼠與 keyset 終端機,電腦則遠在五十公里外的史丹佛研究中心。

顯示器亮了起來,舞台上的大銀幕同步秀出畫面,上面分割出左右兩個視窗,左側是一份空白文件,右側則是遠方同事的即時影像。

Engelbart 輕聲細語的指、點擊、拖曳、墜,介紹超媒體、超連結、跨文件編輯、協作軟件、短信、實時視頻會議,

以及首次面世的 mouse,這些都是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圖形用戶界面(GUI)基本要素,竟然在第一台個人電腦面世前15年已經一一示範。

Engelbart 繼而仔細講解整個系統架構,包括硬件、軟件與網路,

以及未來建構 ARPANET(Internet 前身)的計劃,

全場 2000 觀眾早已為之 「O 嘴」,演示結束後,會場爆出如雷掌聲,久久不息。

 

這個 90分鐘的演示比2007 年Steve Jobs 的 iPhone 發佈會更為震憾,

因為 Engelbart 展示了現代個人計算的幾乎所有基本要素,

後世科技學者稱此次 Engelbart 的驚世演講為 「演示之母」(The Mother of All Demos)。

 

4. The Mother of All Demos 各影片版本

足本 Full version (1小時40分):

 

分段版本 (第1節):

分段版本 (第2節):

分段版本 (第3節):

互動版本:

http://www.dougengelbart.org/content/view/374/464/

精選 playlist 版本:

5. 對互聯網有何影響?

Engelbart 的 NLS 是由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開發的分散式互聯電腦網絡的第一個主機,

1969年10月29日,Engelbart 的實驗室就是透過 ARPANET傳送第一個訊息的接收端,

這正正是催生互聯網的前身。

6. 對 Steve Jobs、Apple 個人電腦有何影響?

1970年,新成立的 Xerox PARCW(Palo Alto研究中心)招募了大約十幾名 Engelbart 的 SRI 成員,

這些成員受到 Engelbart啟發開發了 Xerox AltoW – 第一台配備 GUI 和滑鼠的個人電腦。

1979年12月,Alto 被來參觀的 Steve Jobs 和其他 Apple 工程師看到,啟發他們為蘋果電腦 Apple LISAWMacintoshW 加入GUI,WYSIWYGW 和滑鼠元素。

繼而,Macintosh 隨後啟發了 Bill GatesW 開發 WindowsW 操作系統。

如今每個操作系統都充滿了 Engelbart 的人機互動概念。

 

總結 – 另一位電腦界的無名英雄

現代電腦人常以「滑鼠之父」稱呼 Engelbart,但他的影響與貢獻豈僅止於滑鼠?無知不能體現代科技的脈絡。

正如蘋果電腦的共同創辦人 Steve WozniakW 對他的稱頌:

「我們現在在電腦上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追溯到他的構想。對我而言,他就是個神。」

Doug Engelbart 絕對是電腦世界中的無名英雄,雖然他於2013年7月2日去世,

但他的啟迪仍然存在於我們的每一個點擊聲中。

電腦輸入設備演變教學系列 (Computer Input Devices Evolution) (16) – 港鐵收費系統捨NFC取QR碼,是進步或退步?

iGardener老師問中五ICT同學,香港鐵路現時最普及的電子付費系統是甚麼?

大部份都是說 八達通W 卡,其他地方又如何?

日本銷售的iPhone 7的Apple Pay可當 SuicaW 交通卡使用,北京/上海/廣州也可以在鐵路使用。

最近港鐵收費系統招標,學生期望是使用上述 NFCW 為本(例如 Apple PayW / Google PayW)的電子付費系統啦!

據流動日報報道,港鐵有意在收費系統應用「二維碼W QR code」,而不是學生期望的,「二維碼」付費方式,現時香港最普遍的是支付寳、WeChat Pay、Tap&Go、O’epay。

對香港人來說,入閘拍卡是爭分奪秒的動作,輸入技術是決定因素,想像三個情景:

  • 拍八達通卡(不需開apps)
  • 拍Apple/Google Pay(不需開apps)
  • 開apps-> 開QR碼->掃瞄

究竟使用 QR Code 入閘比現在技術是否更快呢?

如果真的更快,為甚麼外地爭相引入NFC 技術付費乘車呢?

撇開社會因素,ICT 同學可從輸入技術及效率角度去思考一下。

電腦輸入設備演變教學系列 (Computer Input Devices Evolution) (15) – 霍金如何輸入文本及說話?

每年 iGardener老師都會和學生慶祝 Pi Day,已成為我和歷屆學生之間之集體回憶。

但今年的 Pi DayW(2018年3月14日)倍感悲傷,因世界知名物理學家 霍金W(Stephen Hawking)於當天早上辭世,享年76歲。

我對霍金教授認識不深,知道他身體長年飽受 漸凍症W 折磨,喪失活動和說話能力,見他靠專用輪椅上的電腦與外界溝通。

我在想,這些年霍金教授是使用甚麼輸入及輸出設備與外界溝通呢?

1. 80年代,語音合成工具 (voice synthesizer) 「Equalizer」

  • 麻省理工學院W Dennis Klatt 的工程師,發明了一款語音合成 (voice synthsizer) 工具「Equalizer」
  • 將 Equalizer 與語音辨識工具 DECtalkW 結合,連接 蘋果電腦W 運作
  • 霍金當時可同手持點擊器,配合特殊的軟件在螢幕打字
  • 每一分鐘可以說出大約15個單字
  • 霍金首次用文字轉語音(text-to-speech)的方式與外界溝通
  • Dennis Klatt 親自錄製霍金的電腦合成音,這個聲音後來成為大家所熟悉,卻帶點點美國捲舌口音的「霍金的聲音」。

2. 1997年 Intel為霍金特製超級輪椅

  • 1997年 IntelW 幫助霍金重新設計了輪椅
  • 將電腦系統與輪椅結合,讓霍金更方便溝通
  • 自始 Intel 的工程師團隊就負責維護霍金使用的電腦系統,直至他離世,無間改良逾廿載。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XIG0sqQItA

3. 2008年 Intel 發明眼球追蹤技術 ACAT(Assistive Context Aware Toolkit)

  • 霍金病情惡化,僅餘臉部肌肉可以郁動
  • 工程師替他設計了一副結合紅外線的眼鏡叫「cheek switch」,可以用紅外線偵測霍金的臉頰肌肉活動
  • 當霍金郁動臉頰時,滑鼠W 游標W 就會停在電腦螢幕上 鍵盤W 所選的字母上
  • 霍金病情惡化的時候,一分鐘僅能打出一個英文單字
  • 為解決改善緩慢的打字速度,Intel 派了團隊到英國 劍橋大學W,使用眼球追蹤技術與腦波儀(electroencephalogram),取代過去抽動臉頰的操作方式,發明了「ACAT(Assistive Context Aware Toolkit)」的系統

4. 軟件的配合 – 「預測演算法」及 Android滑動手勢輸入法SwiftKey

  • 軟件上,對霍金輸入文本最大的幫助在於除錯
  • 其中的功能是「預測演算法 (predictive algorithm)」,來減低霍金選錯字的問題
  • 透過分析霍金數千小時的影片,觀察到他輸入文本時的習慣,成功提高霍金的打字速度逾倍
  • 團隊亦採用 AndroidW 知名的滑動手勢輸入法 SwiftKeyW 的技術,大大減少霍金需要輸入的字元

5. 科技用得其所,在於改善人類生活

Intel 的技術能幫助霍金寫書及工作更方便,他更開設了 微博W 帳號,跟十數億中國網民交流。

Intel 的科技能幫助霍金值得敬佩,更難得是 2014年 Intel 將 ACAT 提供給開放源代碼 (Open source) 社群 GitHubW 使用,造福更多有需要人士,這些人文質素是值得 ICT 同學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