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ave在教學上的應用初探 (1) – Google Wave出現了,我們還需要教學內聯網嗎?

Google I/O 舉行短短數天,若有學生問我們:” 什麼是Google Wave?什麼是wave?”,ICT老師應如何回答呢? 首先解釋何謂wave:

A “wave” is equal parts conversation and document, where people can communicate and work together with richly formatted text, photos, videos, maps, and more.

照園丁理解,”浪(wave)”是”多人協作的多媒體討論串(threads)”,已超越及包括了電郵與IM,也利用open platform去結合不同的web 2.0服務。

學生嫌太簡單?給他們閱讀一下tenz的介紹:

Google Wave 是一個 open source 即時訊息交換平台。這個訊息交換平台具有以下嚇死人的特色:

  • 即時:任何訊息都可以像即時通訊軟體一樣,立即讓所有參與者「逐字看到」訊息--IM 還做不到這點!
  • 多人參與:像 email 一樣可以拉很多人進到訊息來,但拉人非常容易,只要拖拉頭像就可以。
  • 可中途拉人亂入,但不失結構:一般 IM 或 Email 也可在討論進行到一半時拉人進來參與,但後進者會看不到整個訊息討論的過程;但 Google Wave 沒這問題,後進者還是可以看到整個討論串。
  • 大家都可以編輯:這就很像 Wiki 一樣,大家可以編輯討論的內容,修改記錄會保留下來,並且用色塊標示。 多人同時編時還可以看到每個人正在編輯的部分,也是完全即時的(就跟Google Docs上的一樣)
  • 可回溯:整個討論串可以像影片一樣倒帶,讓所有人清楚看到討論發展過程中誰做了什麼事。
  • 「夾檔」概念要修正:過去用 email 夾檔或用 twitter 夾帶 twitpic 照片連結的蠢事會消失。要分享檔案,直接把檔案拖拉到討論串就行。例如有圖要分享,把正妹圖拉到討論過程中就可以了,不用再另存到圖床再貼連結;相信檔案也是一樣,拖拉一下,所有參與討論的人都可以看到同一個檔案,也不再會有檔案版本不同的問題。
  • 可內嵌到別的網頁中:透過 API 交換資料,甚至可以做到在部落格、Twitter或其他網站上同步某個討論串的內容與過程。
  • 加入機器人:機器人就是會自動做出各種回應的程式,可以當成討論參與者拉進討論串裡。把你需要的機器人加進討論成員中,可以幹各種各樣的壞事;例如把 twitter 機器人拉進討論串裡,然後在討論串中發一個新訊息,新訊息就會變成一則推訊,post到 twitter上,並且把後續的回應同步回來。如果拉進去的是blogger機器人,你的討論串就會變成 blog 上的一篇新文章,連網友回應都能即時同步!甚至還有翻譯機器人,能「逐字」立即把你正在打的訊息翻成外文給別人看!
  • 加入 Gadget:iGoogle 的 Gadget 可以直接拉到 Google Wave 討論串裡,這樣就能一堆人一起玩數獨、做簡單民調、在 Google 地圖上加註解等更多有趣互動,而且全部是即時反應的!

學生仍嫌太簡單?鎖他們在電腦室,觀看Google個多小時的影片介紹:

對商界來說,Google Wave可視為是「MS Outlook的網上加強版」,事實上它的版面設計也跟Outlook很相像,微軟也應為自己的Exchange Server準備準備!

對本港學界來說,Google Wave則可視為是「內聯網+MSN超強教育版」,有了它,師生的互動相信比Wiki更盡,以後再無attach及submit的需要,一切都是即時,很美好是嗎?園丁看未是時候,原因有二:

  1. 香港的老師非常忙碌及心理上未預備好這麼即時而無大無細的師生互動模式;
  2. 本港的內聯網公司資源上,根本未能跟貼近年AJAX的應用,能夠做到物件的drag-and-drop已經十分自豪,所以需要好幾年才可以做到Google Wave的功能。

所以,以教師的步伐,加上內聯網的的需時發展(或跟隨),我們未來數年仍會使用較傳統的教學內聯網,改變?靠您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